公民社會
中華主義
中華實用主義所說的「有沒有用」在語言的意義上並非「是否可以解決問題」,
而是「賺了多少錢」。
換言之,有用與否的標準在於取得多少財貨:
賺的錢多就是有用;
賺的錢少就是沒用。
尤其搭疊上現代資本主義中具有的資本累積的傾向,使得中華實用主義更加被助長。
穩定的工作與報酬以及安穩度日比任何事物還重要,
苟且偷生與犬儒變成了至善,加上對於思想的貶蔑,
更加促成了只關注財貨的獲取而其他則無關緊要的傾向。
進而,有用與否再昇華為對錯判準,有用就是對的,沒用就是錯的,
因此與其寫一本具有豐富知識的書籍,不如寫一本媚俗的暢銷著作,
何故?因為後者才能賣得多。
怪異類同的卻是桑德爾(Michael Sandel)所曾指出的市場對於價值的腐蝕效果,也就是原先事物領域中位居價值核心的本質被市場所取代,進而讓整個事物產生質變──
在中華社會中就如同知識被貶低到不具有價值,因為這時價值的判準已經被是否具有經濟潛力給取代,尤其嚴重的是不只是知識的層面,而是生活中的各處都在中華實用主義之下都不具備價值。
除了經濟──賺錢──有用──
對──善──美,一切概為糞土。
最後呢?就是人性的消亡。
「人」原是具有思考能力的主體,能接納其他的觀點、能拒絕經濟作為唯一的標準,能否定這種偽實用主義、反知識的風氣。
如果我們放棄去做這樣的反抗,我們將只會留下一個具有肉身的軀殼,以及一堆印著肖像與面額的紙張。
#公民社會
#中華主義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